解读江南历史文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二年级江苏研学活动
“江右名城,金陵繁华似画。”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二年级江苏线同学们于2024年4月24日在吴玉国副校长、周阳玢主任以及高二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前往武汉的研学之旅。本次研学以“解读江南历史文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旨在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江南各名城背后蕴涵的精神文化,洞察其如长江般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
会前,周阳玢主任组织召开了研学行前动员及主题安全教育会,主要介绍了本次出行的带队老师,本次出行分组安排、具体注意事项及纪律要求等内容。
下午七点,同学们乘坐大巴车前往北京站,满怀期待奔向此次研学的首站——南京。
第一日的研学从南京博物院开始,学生游览了各个馆区,感千载风流,六朝迭兴,深切了解了南京六朝古都、十朝故都的历史风雨,感受到艺术的儒雅、民国的熙攘和历史的厚重。
接着参观了总统府,金碧辉煌,黄白基调,欧式建筑,中轴对称,辉煌庄严,使人身临其境地了解了所谓“一座总统府,半部近代史”的新旧辉映与百年沧桑。
下午,同学们乘车前往南京大学,在南大学长的热情招待下,了解了抗战期间,南大全校师生为保存中国科教力量,无惧艰险,转向西南大后方的故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同学们随后前往了秦淮河和夫子庙,切身体验了这诗内美景。夫子庙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红墙黛瓦,飞檐翘角,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晚上,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开营仪式。吴玉国副校长进行发言,强调了本次研学过程中的纪律规范及注意事项,并给予了大家信心和鼓励。大家为过生日的同学送上了生日蛋糕和祝福。
“梧桐树下敬先驱,金陵江边缅同胞”。第二日,同学们参观了中山陵,入口写着“博爱”的牌坊,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为人品行,也是对我们后代青年人的嘱咐。在中山陵正殿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前,同学们收起平日的欢声笑语,纷纷以庄重严肃的态度瞻仰孙中山先生,在内心默默表达敬意和怀念。
而后,同学们来到阅江楼,了解阅江楼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聆听许多关于阅江楼的传说和故事,感受了古代文人墨客的豪情壮志,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精神世界,更增进了对中华文化有了的认识和了解。
随后,同学们到达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经历过献花圈默哀活动后,同学们都笼罩在了一层深深的悲哀中,大家纷纷感慨,我们要铭记历史,把过去的一切记在心中,并且让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才能不重蹈覆辙。
晚餐期间,同学们纷纷动笔写下今天的游览感受,吴玉国副校长叮嘱大家要做有担当有能力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将本次研学的经历和感悟化作动力,不断学习、反思,成为有朝气有正气有志气的新一代青年人。
第三日,同学们来到金山寺,在这里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佛像的庄严肃穆,面带慈祥之色,令人心生敬仰之情。
随后,同学们前往了西津渡古街感受镇江的文化特色。在一一参观了镇江博物馆、镇江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后,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神话传说以及中国的醋文化。
晚餐后,同学们纷纷开始填写研学手册,分享今日的游览感受,老师也在最后进行了总结。回到酒店后,大家跟随酒店工作人员熟悉了消防通道,进行了消防演练,结束了疲惫但充实的一天。
4月28日,淫雨霏霏,同学们开启了在苏州的最后一天研学生活。清晨,同学们前往了东山镇茶园,参与了采茶活动,同学们的满足感和喜悦溢于言表。
午后,同学们来到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的木渎古镇。同学们沿着石板路慢慢走,感受着古镇的宁静和古朴。
“一座苏州城,半部园林诗”,同学们来到拙政园,领域如绘画般的美景,曲径通幽处,流水萦回间,每一处景致都如同一幅立体的国画,勾勒出岁月沉淀的风韵。
摘自同学们的分享:
这次研学有两个点令我记忆深刻,其一是中山陵。走到陵园内,映入眼帘的是台阶,使整个陵墓呈现出一个钟的造型,设计者所呈现的是一个警钟长鸣的造型,爬过392阶台阶,相当于走过四万万人民所生活的土地,走进灵堂观伟人之像,国父树立端庄,坐石座之上,向下俯瞰,观今日之中国,观未来之中华,心中骄傲立现,使我深刻感受到中华复兴的重要性,伟人用脊梁挺高了民族的风骨,我们也要传承先人意志,继续前行。
另一个是西津渡古城,其实很多同学都没有到山上去,向上爬大概50米,就可以到云台阁,从云台阁可以向远看到长江,向城里可以看见市中心的中央商务区的高楼。脚下青砖绿瓦,远望长江万里,近看城市新颜,古今碰撞,远近相依,使我感受到当代中国发展之迅速。
所谓研学,便是在实践中学习,在参观中有所感悟。是研学,也是成长。此次研学虽然结束了,但感受和成长留存下来。
摄影:高二年级
指导教师:吴玉国,周阳玢,罗杰,徐佳慧,吕海娟,党欢欢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