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雷锋足迹,弘扬雷锋精神,争做中国脊梁——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中部2025年抚顺红色研学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4月2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张万祥副校长、学生发展与指导中心王瑞群副主任和班主任马洪翠老师组织高中部第21届雷锋班高一博学1班全体同学来和高一年级部分同学来到辽宁抚顺,开展主题为“追寻雷锋足迹—弘扬雷锋精神,争做中国脊梁”红色研学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传承雷锋精神。
2日上午同学们到达了雷锋纪念馆开展纪念活动。全体同学高唱国歌,坚定理想信念,向雷锋同志敬献花篮,由张万祥副校长庄重整理挽联。为表达对雷锋同志的敬仰,全体师生于纪念碑前默哀一分钟。同学们集体朗诵雷锋日记选段,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深刻贯彻雷锋精神立下誓言。随后张万祥副校长讲话,提出以雷锋同志为榜样,在校园内构建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通过学习深刻领悟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二十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纪念活动结束后,共青团员们在雷锋同志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表明传承雷锋精神、奉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接着,三位同学为一组,有序瞻仰雷锋墓,静默献花以示哀悼。
随后,同学们对雷锋纪念馆展开参观活动,在短暂的时间里尽量深刻细致地了解并学习了雷锋同志的生平与雷锋同志热爱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锐意进取、干一行爱一行的钉子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后续同学们到达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追悼先烈、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讲解员慷慨陈词,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东北抗联,讲解员用严肃的语言将我国最为耻辱惨痛的一段历史讲述给我们。警醒我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午同学们来到中国工业博物馆,在沈阳这座被誉为“中国重工之最”的城市里,同学们对新中国那段艰难曲折、可歌可泣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历史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返程路上小组组织互相分享交流感悟,高铁上同学们认真填写研学手册,写出来本次研学的心得与感悟。
以下为同学们的感悟展示:
张熙尧:
经历了为期一天的研学,虽然短如倏忽之间,但我受益匪浅
步入九一八纪念馆,浮雕上凝固的呐喊如同悬挂在历史咽喉上的刺,柳条湖畔那些被枪炮声铁蹄声震碎的月光仍在展柜里呜咽。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吾辈自强,以史为鉴,共创新篇。
当我在日军建立象征胜利的石碑前攥紧拳头,隔壁的生锈的螺丝钉也在无声的讲述另一种坚守。
步入雷锋纪念馆,阳光忽然穿透云层,映射着玻璃柜里褪色的棉袜,28个补丁犹如28朵格桑花般倔强。那些发黄的照片里他擦拭解放卡车的身影,泛黄的雷锋笔记里他笔下的为人民服务,都在诉说着他的传奇事迹。
我想雷锋的不幸离世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而是留给后人余生的潮湿,我们一直被困在这潮湿中,在每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然而雷锋精神的光辉,却无时无刻不在照亮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我们要将这精神永世传承下去照亮每一代人的内心。
刘威麟:
参观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九一八纪念馆和中国工业博物馆,让我收获颇丰。
在雷锋纪念馆,我感受到雷锋精神的伟大,他的无私奉献让我明白,真正的英雄来自平凡,服务社会才能成就自我。
九一八纪念馆让我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历史的伤痛提醒我们,要铭记过去,珍惜和平,努力让国家更强大。
而在中国工业博物馆,我看到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从老旧设备到现代科技,感受到祖国制造业的崛起。
这次参观让我明白,传承雷锋精神、铭记历史、推动科技进步,都是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我将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霍云彰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