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十故事】敲击石头的第一百零一次——2024届高三年级陶镜源
我知道,从中考的区排名约6300名的成绩进入二十中学习,到高考市排名5700名结束高中生活,在二十中的学生里并不算多大跨越,但这里学习的经历,却让我理解了“石匠凿石”的真正含义。
社会学家雅各布·里斯曾说:“当一切看起来无济于事的时候,我去看一个石匠敲石头。他一连敲了100次,石头仍然纹丝不动。但当他敲到101次的时候,石头裂为两半。可我知道,让石头裂开的不是那最后一击之坚韧,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击之磅礴。”
尽管对于自己来说,中考的成绩相比以前已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仍然不是很好,恰巧以校额到校的方式进入了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初到这里,古朴的建筑与现代的设施交织,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时代的脉动,白墙绿瓦,运动赛场,乒乓球台,处处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三年的高中生活,我在二十中学完成了自我超越,从成绩平平到高考的跨越。二十中学的老师们,在教学方面的确是无可挑剔的。有的老师会准备精致的幻灯片,有的老师用丰富的经验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有的老师用贴近学生的,民主的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了我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在集体活动中,老师们也变得无比好胜,为了班级广播操比赛的获胜,费劲心思,从动作的细节到准备精彩的开幕式,不惜课余时间,不断带领同学们练习广播操,只为了良好效果的展现。
在二十中的高一高二的学习生活里,并不是想象中高中的那般紧张感。从校内的纸板车比赛、广播操、运动会,到课题式研学,和前往五湖四海进行游学,在大多活动中,同学们展现出了参与的热情。同时我也参加了校园电视台,成为了电视台台长,在活动中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
成绩方面,诚然,我并不如其他人那般优秀,在高二时,只是作为理工学院中普通的一员。于是,高三伊始,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基础知识做起,一点一滴地弥补不足,改进提升。我明白,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在知识的高楼上添砖加瓦。因此,我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在学习与生活间达成新的平衡。我充分利用课间和晚自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巩固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对于文科来说,挤出了更多的时间留给阅读和背诵。对于理科,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了解,而是追求深入理解每个概念和原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努力开始显现成效。我的成绩稳步提升,从班级的中游逐渐攀升至前列。每一次的模拟考试,都是我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也是我不断进步的动力。
但奇怪的是,自高三下半学期,尽管一样的努力,一样的学习,整体的校内排名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投入最多的语文学科,却始终在及格线徘徊。这无疑是绝望的,似乎努力成为泡影,甚至让我萌生了“战略性”放弃语文,转而投入精力学习其他学科的想法。可是,班主任刘慧琰老师的鼓励,语文老师白亚芳老师的期待,家长的坚持,让我并没有这么做——我也很庆幸没有放弃!
高三的学习生活无疑是艰苦的,但我从未罢休。我知道,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我坚信,只要不停止努力,我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终于,高考的日子来临。我带着三年来的积累和准备,走进了考场。当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语文进步接近30分,其他科目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我的高三之旅,是一段从挫折到成功的奋斗史。它教会了我,即使在逆境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这是我的故事,也可能是大多数的同学的共鸣。
学习的内容,只是为了一个好成绩吗?学习的本质,只在于对着课本知识的不断苦读吗?可能是,但也可能不是,就如同我学习语文学科的经历:也许我记不住得那些诗词古文,但我永远记得,学习“在路上”的过程,在于最后一瞬“石破灰飞”的收获与成就的喜悦。
如今,我即将离开二十中学,踏上新的旅程。但无论未来我走到哪里,二十中学给我的见识、知识和力量,都会伴随我一生。在这里,我留下了青春的足迹,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也学会了石匠凿石的真正含义,即坚持至最后一刻,而这个过程,离开不了同学们老师们的陪伴,感恩一直以来帮助我的老师们,祝二十中越来越好!
撰稿:2024届高三E4陶镜源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