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第十届教学研讨月暨第二届数理论坛交流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5-03-31 | 来源:高中部 | 浏览次数:2148

2025年3月27日下午,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中部在艺术楼一层阶梯教室召开2024-2025学年第十届教学研讨月暨第二届数理论坛交流研讨活动。本次论坛以“基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为主题,由郭鹭鹭副主任主持,高中理科教研室教师代表展示交流。张万祥副校长、李久省副校长、冯彦国主任、周阳玢主任、顾卉青副主任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研室主任出席,高中理科全体教师参与论坛。论坛通过案例剖析与总结指导,探索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实践路径,为提升学科育人质量注入新动能。

活动伊始,郭鹭鹭副主任简要介绍了此次论坛的目的和意义,旨在聚焦批判性思维,共探课堂革新,张万祥副校长为数学学科侯通通、物理学科朱宁宁、化学学科吴影历、生物学科顾卉青等四位主讲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四位教师结合学科特色,从理论建构、高考导向、教学策略等维度展开深度分享。

数学学科侯通通老师以“理念·研究·策略”为主线,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四大课堂实践路径:通过概念定理关键词辨析夯实思维基础;以课堂评价活动激发反思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破除思维惰性;推行多元化解法与变式教学,如通过“一题多解”“条件改编”等设计拓宽思维路径。她强调“博学之,审问之”的教学智慧,倡导构建“敢质疑、善论证”的数学课堂文化。

物理学科朱宁宁老师从学科本质出发,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四融合”框架:深度挖掘学科经典理论中的思辨基因,将批判性思维目标融入单元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探究、错例辩论等活动渗透思维训练,并借助“论证式评价量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她指出:物理课堂应成为培养敢想敢质疑人才的摇篮,让学生在推理论证中锤炼科学精神。

化学学科吴影历老师立足高考命题趋势,结合数字化实验、项目式学习等创新实践,分享化学课堂的思维赋能策略:以“认知冲突”打破定式思维,如通过异常实验现象引发质疑;用“问题链”搭建思维阶梯,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走向原理探究;依托“碳中和治理”“水质检测”等项目,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培养证据推理与创新意识。

生物学科顾卉青副主任从理论溯源切入,以实际调查问卷结果展示大多数人对批判性思维认识存在的误区。对比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异同,以国内外对批判性思维的真实数据为依托,指出批判性思维的测评应聚焦于论点,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并提出“社会议题辩论”“科学史论证模型重构”等教学策略。她特别展示AI技术赋能思维培养的新探索:通过设计“与AI进行PK做题”“识别大模型输出谬误等任务”,让学生在真实论证情境中提升逻辑分析与批判能力。

高位引领指方向,系统推进谋发展;活动最后张万祥副校长作总结指导。他结合《高考蓝皮书》及新课程改革要求,强调批判性思维作为高考五大关键能力之一,需从高一年级系统培养、循序渐进。并提出以任务驱动激活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与挑战性项目;关注“质疑—论证—重构”的思维过程外显等实施策略。

本次研讨活动通过多学科智慧碰撞,为“思维型课堂”建设提供丰富案例与理论支撑。我校将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以批判性思维培养为抓手,深化课程改革,为培育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蓄力前行。

 


撰稿:申思敏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