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红色经典,汲取红色力量——高二年级开展问学杯读书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24-05-24 | 来源:高二年级 | 浏览次数:12256

2024年5月20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二年级“诵读红色经典,汲取红色力量” 第八届问学杯活动顺利举行。高中部王丽俐主任、周阳玢主任,高二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师参加本次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激发同学们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的兴趣,并从中汲取值得新时代青年学习的精神品质。

H3班同学从书目《红岩》中选取了部分片段进行朗读并具体分析了许云峰、江姐等著名人物的人物性格。

图片2.png

E3班同学从《红岩》中选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如江姐、成岗、小萝卜头等,并对小说中所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惧牺牲、直面困难的斗争精神做了总结升华。

S2班同学分享了巴金先生的作品《爱尔克的灯光》,该作品主要讲述了姐姐爱尔克等待出海远航的弟弟,因为怕弟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总是点上一盏灯为弟弟引航,结果最终死去也没有等到弟弟回来的悲惨故事。

E4班同学分享了作品《青春之歌》,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过程中发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揭示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S1班以朗读和情景剧的形式分享了作品《祈祷》,生动地展示出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对于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并体现出了以闻一多先生为首的革命作家不惧死亡、勇于宣传先进思想的大无畏精神。

E1班同学分享了他们阅读《我爱这土地》后的感受,《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在日军不断侵略我大好河山后为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而写下的作品。

H1班同学分享了诗人艾青的作品《向太阳》。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再现了抗战时期民族觉醒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热烈而广泛的抗敌御侮、誓死为国的动人情景。

S3班同学分享了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E2班同学分享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又名《李大钊选集》,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S4班同学分享了闻一多先生的作品《祈祷》。他们以对话穿插诗词朗诵的形式表现出闻一多先生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人民为谋求国家独立、人民富强而展现出的磅礴力量。

H2班同学分享的作品是《可爱的中国》。《可爱的中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一篇散文,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写的是他求学、被捕、囚禁中的一些见闻、一些事例、一些感悟,并对人生最后一段日子提出了假设,其革命性、战斗性和感召力都十分突出。

高二语文备课组张欣老师就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张老师启示同学们在阅读红色经典书目时应从其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其成为经典并流传下来的原因,并汲取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革命精神。

最后,王丽俐主任对高二年级各班学生的表现表示肯定,并从本次活动的背后意义与价值角度指导学生从阅读和分享中汲取能量。

图片15.png

希望同学们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增加对红色经典书目的阅读,传承革命精神,汲取红色力量,不断丰富自身才干,为将来参与祖国建设打好基础。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