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之行有感(连强)

发布时间:2015-01-09 | 来源: | 浏览次数:378014

通过兰考之行,让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了焦裕禄这个人,了解了他动人的精神和事迹。一九六二年冬,焦裕禄同志怀着改变灾区面貌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兰考。焦裕禄和兰考人民在治理流沙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严重的灾荒景象。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焦裕禄同志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焦裕禄通过调查,感概万千。他说:“兰考的贫下中农是革命的,他们有改变家乡面貌,由穷变富的强烈要求,就象在一千零八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满干柴一样,只要崩出一个火星,就可以引起熊熊烈火。” 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感想一:迎难而上、吃苦在前

   兰考是个出了名的“重灾区”,人民生活困难,自然条件恶劣,就连人民吃饱饭的最基本愿望都实现不了,把这样一个地方交给谁,谁心里都要打一打鼓,即使是这样,当焦裕禄接到组织的安排时,也没有退缩,虽然知道很困难,但也迎头而上,作为共产党员把吃苦放在了前面,面对困难,并没有绕道而行,勇挑重担,值得人钦佩。

   感想二:亲民爱民、用心干事

   在听焦裕禄同志事迹报告会时,我们多次都被他的行动而感动,但我觉得其实他的伟大就在于平凡,在工作中不是想要干轰轰烈烈的大事,而就是“用心的”做好惠及百姓利益的寻常小事。面对“三害”,他找准问题所在,抓住只要矛盾,集中精力突破难点,不骄不躁,踏实工作。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在焦裕禄同志看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工作作风,还是一种人生态度。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他从兰考的县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把战胜灾害、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兰考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笃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作出和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决策。他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正是这种深入、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使焦裕禄同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感想三:无私奉献、不计得失

   焦裕禄同志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奉献给了兰考人民,他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正是因为他不计回报,最后却得到了满满的收获,收获了人民的心,收获了人生的最大价值,收获了人民对他的敬仰。往往我们生活中的事都是这样,当我们功力的做某件事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甚至还可能失去很多,当我们不计回报时,收获的却比想象的多得多。   

重温焦裕禄事迹、缅怀焦裕禄功德、学习焦裕禄品质、弘扬焦裕禄精神,我们会大受裨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是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不断推动着兰考人民,全中国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