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净化之旅——兰考之行(王丹丹)

发布时间:2015-01-07 | 来源: | 浏览次数:460649

2015年的元旦,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节日,这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来到了焦裕禄书记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河南兰考。来到焦裕禄干部学院,焦书记弓腰为人民的雕像映入眼帘,这个传说中的人民好干部,党的好儿子第一次走进我的视线,进入干部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总书记2014317日至18日访问兰考时评价焦裕禄书记的一席话:“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而此次的学习活动更加深刻的印证了这句评价。

听到焦裕禄书记生平介绍的时候,我吃惊了,仅在河南兰考工作了475天,也就短短的一年零三个月,他究竟做了什么,征服了全兰考人,全河南人,全国人民?他一心一意为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心里装的都是百姓,没有自己,心里装的都是群众,没有家人,就这样舍己为人,就这样在与肝癌斗争的475 个日日夜夜,他以视死如归,不治理好兰考三害,绝不离开的决心带领着兰考人民,挖淤泥,固沙丘,种泡桐,查风口,堪水向 ,坚持自己下乡,不坐在办公室嚼别人吃过的膜,终于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啃下了这块别人都不敢啃的硬骨头,这场胜仗打的漂亮,却怎奈何,他离开了,虽不情愿,那却不得已的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但是他却也从未离开,他将自己葬在这片热土,精神也永远的留在了兰考人的心中,留在了全国人民的心中。

焦裕禄书记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让我感触最深,也是兰考人民最念念不忘的有三点。他是一个“有担当”的好官,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好官,他是一个“为人民”的好官。

他是一个“有担当”的好官。“河南是个大灾区,兰考则是大灾区中的重灾区”,这是大家最常用来形容那个年代兰考的词语了。面对这个重灾区,很多人都害怕着,躲避着,不想过去为官,更可以说是不敢去为官,但是焦裕禄却将此视为党对他的信任,他坚定地向组织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并发出了“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誓言,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创造了兰考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就要时刻深怀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保持一股“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劲、闯劲、冲劲、韧劲,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努力创造一流业绩。

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好官。焦裕禄书记在兰考工作的短短475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对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摸清了“三害”发生演变的特点和趋势,闯出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子。他不仅有拼劲儿,有干劲儿,而且还有头脑,有方法,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出实招,开动脑筋开启思路破难题,这也是他最终的工作成果的体现,也是现如今兰考面貌的开拓者与最大的功臣。

他是一个“为人民”的好官。焦裕禄书记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上任第一件事不是开会,而是下乡访贫问苦;他开县委会的第一件事不是讲话,而是到火车站安抚灾民。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为农民雪天送粮,“把党的温暖带给千家万户”。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党员干部,就要像焦裕禄那样,常怀公仆情,时刻将群众冷暖挂在心上,始终与群众同甘共苦。正所谓“水能载舟”,为官只有一心为民才能为人民请命,才能够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才能将工作落到实处,落到群众的心坎里。

祭拜苍松翠柏中的焦陵,聆听纪念馆讲解员如泣如诉的追忆,离开焦书记生前热爱的这片热土,大巴车上播放的是《我眼中的焦裕禄》纪录片,实地考察虽然结束,我收获的却不止热泪盈眶,还有足以让我震撼余生的精神动力,兰考之行,一次净化心灵的旅程,也是我人生的有一个新的征程。向焦书记致敬,向焦书记学习,做一名对得起党和人民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