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有感(庞鹏飞)

发布时间:2015-01-09 | 来源: | 浏览次数:322575

20151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初冬之日,新年的第一天,我来到焦裕禄书记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河南兰考,在焦裕禄干部学院,首先听了张冲老师的报告《焦裕禄再兰考的475天》,然后观看焦裕禄亲手种植的参天耸立的泡桐——焦桐,并聆听了有关焦裕禄与泡桐的故事,观看《我眼中的焦裕禄》纪录片,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聆听纪念馆讲解员如泣如诉的追忆,不仅令我热泪盈眶,让我发自内心地对焦裕禄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领悟。

焦裕禄同志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很多,但在考察过程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百姓最感激、最念念不忘的是他在短时间内、靠他的智慧、魅力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办法。他上任第一件事不是开会,而是下乡访贫问苦;他开县委会的第一件事不是讲话,而是到火车站安抚灾民。他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为农民雪天送粮,把党的温暖带给千家万户。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短短一年多中,之所以在治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改善群众生活等难题上迈大步、见实效,靠的就是深入实际的调研和遵循规律的决策。他在兰考的475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对全县当时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对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摸清了“三害”发生演变的特点和趋势,闯出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子。

焦裕禄到兰考上任前,党组织告诉他兰考是一个最穷的县,一个最困难的县,要他在思想上有经受最严峻考验的准备。他坚定地向组织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并发出了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誓言,带领全县人民顽强拼搏、奋发图强,创造了兰考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面貌,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积极带领兰考人民,同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作斗争,一直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焦裕禄同志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崇高精神跨越时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将永远都是亿万人民心中的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的思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