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深刻的新年第一课——兰考之行有感(朱伟明)

发布时间:2015-01-07 | 来源: | 浏览次数:386781

2014年12月31日16时许,踩着2014年的尾巴,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数十名党员教职工和校领导带着不一样的心情奔赴焦裕禄书记曾经工作和奋斗过的地方——河南省兰考县。实话实说,此行之前,我对焦裕禄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简单了解,只知道他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的层面之上,对他的具体事迹知之甚少。惭愧之余,带着些许兴奋的心情,我跟随着大部队一起来到了兰考,去探寻焦裕禄的伟大之处。

22时许,一行人到达郑州。经过了一晚的调整和休息,第二天——2015年1月1日早9时许,我精神饱满的去到了焦裕禄干部培训学院,开始了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意义的元旦!由于外出时间紧迫,在不足7个小时的时间内,我们先后聆听了张冲老师的关于焦裕禄先进事迹的报告,在焦裕禄亲手栽下的泡桐树下听取了讲解员关于焦裕禄防风治沙事迹的讲解,观看了焦裕禄事迹纪录片,我禁不住几次潸然泪下。此后,我们还去参观了焦裕禄奋斗过的黄河边上,还参观了焦裕禄博物馆。17时许,我们开始返程,一天的学习圆满结束。

虽然此行时间紧迫,参加的活动比较频繁和多样,但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弄清了埋藏在心中很久的问题——焦裕禄只在兰考任职了475天,为什么他会在兰考受到群众如此的爱戴?他已逝世50年,为何兰考人民仍把他牢牢记挂在心中,提及时仍大多热泪盈眶?答案很简单,焦裕禄是一个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与群众同甘苦的好书记、好干部!

“当年‘三害’调查队成立后,焦书记表示既当队员,又当‘队长’。同志们认为他工作忙,又有病,都劝他不要下去。可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刘俊生对记者说,焦裕禄来兰考,之所以能够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求真务实。他注重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工作重心。

在兰考的470多天里,焦裕禄待在县委大院办公室里的日子屈指可数,他的双脚,不知疲倦地行走在兰考的大地上。他和大家一起撵风追沙,直跟到沙落地;他用一根高粱秆探路,傍流涉水,直觅到水归槽;他在盐碱地里,亲自用手搓一搓,用嘴尝一尝,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从兰考县到山东省境内有一条长达32公里的贺李河,他曾沿河逐段察看过两次。经过许多日日夜夜的跋涉,他终于做到了心中有数。当时任县长的程世平在回忆文章中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一套独创性的科学工作方法,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兰考的灾情那么重,光有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拿出战胜困难的办法。

焦裕禄深信,群众中有大智慧。走群众路线,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是他求实作风的充分体现。

兰考县的一些老干部至今还记得焦裕禄说过的话:“要尽量减少会议,走出办公室,到下边去巡回检查,调查研究。”“要好好记住,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

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走访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行程5000余里。

在焦裕禄纪念馆,那件他生前穿过的满是补丁的棉袄,令一位又一位参观者震撼。然而他们不知道,当年,国家给兰考拨来一批救济棉花,救灾办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禄的棉袄很破,就把3斤棉花票送到他家里。焦裕禄知道后,又让家属把票退了回去。他对救灾办公室的同志说:“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我们不能要,虽说我的棉袄破点,但还能穿,比起没有棉袄穿的群众强多了。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在焦裕禄纪念馆,那把他生前坐过的因为压迫止痛顶出一个大窟窿的藤椅,令一位又一位参观者震撼。然而他们不知道,当年,他带着肝病全身心扑在繁忙的工作上,常常忘记或顾不上吃药打针。为了不使治疗中断,医院提出派一个顺路的护士,到他家里给他打针的建议,可他连这点微小的照顾也不肯接受,他说:“我能走,还是到医院去打针吧,不要麻烦医院的同志了。”

在焦裕禄任职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像这样的事迹曾无数次发生,人们似乎也习惯了他的平易近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大家都习惯了在黄河边上、盐碱地里看到焦书记赤膊上阵的身影。然而,巨大的悲痛却永远留在了兰考人民心中,焦书记永远的离去了,他生为兰考鞠躬尽瘁,死也要陪在兰考人民身边(遵其遗嘱,其骨灰安葬在其曾经治沙的地方)。但与此同时,焦裕禄却永远的活了下来,他的精神活在了兰考人民心中,活在全国群众和党员干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