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之行体会(李明明)
2015年1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二十中党委的组织下,我们来到了心中向往的圣地——兰考,因为这是每一个生长在红旗下的孩子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地名,它因一个人而让人熟知,这个人就是我们尊敬的好党员、好干部——焦裕禄。我们怀着崇敬的心走进兰考,来深入了解一个为了人民幸福而无私奉献的好干部。
1962年,焦裕禄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来到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当时正值兰考遭受严重风沙、内涝、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为了找原因、寻对策,他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疏洪水、堵风口、治流沙,一年多时间跑遍125个村,足迹几乎踏遍兰考的每个角落。他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简便、易行、实用而又符合规律的“膏药扎针”治理“三害”方法,带领全县干部、百姓,与严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斗争,努力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他身患肝癌,仍忍受病痛折磨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不像个当官的。这是群众对焦裕禄的一贯评价。不仅是因为他穿着朴素,不仅是因为他憨厚的笑容,而是因为他在用脚在丈量兰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于他认真倾听民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解决民忧;在于他深入群众,广集民智,不摆架子,对于不懂的,敢于向群众去问,让民间的智慧发挥到最大化,在于他细如春风的行为,在于他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在于他危难时刻泰山石敢当,对于洪水的围困,干部抱着痛哭时敢于喊出“是男人就上”并身先士卒,直至累倒。不像领导,但他却是人民的主心骨,一个行为胜似千言万语;不像领导,骑着自行车走遍沟沟坎坎,千家万户,却让老人引为知己,病中仍叫着他的名字;不像领导,是治沙时的一身破烂衣服,是滚下沙丘时的爽朗笑声。
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学习什么、弘扬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17日,视察兰考时进行了精准概括: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如今的兰考,绿树成茵。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并成为全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特别是焦裕禄当年带领百姓为防风固沙而种植的泡桐树,已成为兰考的一个支柱产业,成为兰考真正的“绿色银行”。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看着兰考的山,看着兰考的水,看着兰考的这一颗颗泡桐,我们不禁深深的感慨——人虽逝,物依旧,焦裕禄同志永远是我们心中一座仰望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