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更护花——学习焦裕禄精神体会(李媛)
儿时听到过一个名字:“焦裕禄”,却对他不甚熟识;少年时读过一首诗:“忘家为众清魂魄,克己无私高尚躯。肝胆赤诚除苦难,胸怀宽厚去邪污。沙州泛绿根长在,心地深镌民永呼。今赞只因离去远,精神若再畅征途!”却始终无法体会诗中的“克己无私”“肝胆赤诚”。直到2015年,一个名字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理,他是一个平凡的县委书记,但他的名字却激励了无数的后来人,那是一片土地,而这片土地永远感谢一个人,它是一棵树,一棵平凡的泡桐,却因为他,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让无数后来人流下了行行清泪。这个人是焦裕禄,他在兰考工作,这棵树是他种下的,名叫焦桐。
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本是屈原哀叹楚国百姓,生活艰难的诗句,而我想焦裕禄先生在第一次踏上兰考这篇土地的时候,应该也是这样想的吧!通过张老师讲解得知,焦裕禄先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在兰考焦裕禄同志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事迹数不胜数,他下乡住的是农民养牲口的棚子;县委有汽车,他却始终骑自行车;天下大雨,他冒雨勘察内涝情况,争取得到水患的第一手资料;为抵住肝病的疼痛他居然把坐骑抵出一个窟窿。这种“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精神和作风,正是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所缺乏的。焦裕禄同志还善于向群众学习,他经常说的一段话“如果有什么事不懂,问一问百姓就知道了”,他治理兰考的三大绝活,即种泡桐、翻沙、治涝,都从兰考老百姓学来的。焦裕禄即使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仅仅凭这种精神就够了,正是这种精神改变兰考人面对三害的态度,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兰考人把贫穷的兰考建设成了梦想中的兰考。焦裕禄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他的行动成分说明:一个人的地位不用太高,一个人的贡献可以不大,一个人工作的时间也可以不长,只要这人实实在在为人民做事,人民就永远不会忘记他。
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生前鞠躬尽瘁、为兰考付出了自己的余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50年过去了,焦裕禄精神依然闪烁着强大的思想魅力,是践行群众路线最好的“镜子”。
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而在学习过程中,讲解员在谈到焦裕禄精神时,她指着身后的那棵泡桐树讲解着当点焦裕禄的事迹时,我几次泪水忍不住地流了下来,脑海中始终返现着焦裕禄在兰考忙碌的形象,焦裕禄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就是这短暂的一刻化为了永恒。
焦裕禄带领当地群众战内涝、抗风沙、治盐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在兰考仅仅工作了一年多,但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他扑下身,沉下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俯下去做群众的牛,站起来做群众的伞”。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主动沉下身子,静下心来,察实情、出实招、干实事、创实绩,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克难攻艰,做改革创新的带头人,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赞扬。
三、寸心原不大,能容许多香
作为一名党员,弘扬“焦裕禄精神”,我需要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焦裕禄临终前的唯一要求,就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充分体现了他理想信念的执著和坚定。而我会把焦裕禄当作检视自己的镜子,常补理想信念之“钙”。 学习焦裕禄,不能单纯说说、写写,脑子热热,争取做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树立良好的教师党员的形象。要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身边的先进典型结合起来。身边的典型可能不是那么高大、那么完美,但可能更切合自身实际,可以用焦裕禄的精神激励自己,用身边的典型指导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发扬焦裕禄的精神,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要对照焦裕禄,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找差距、定措施、选定新的努力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实际行动、具体成绩来证明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重温焦裕禄事迹、缅怀焦裕禄功德、学习焦裕禄品质、弘扬焦裕禄精神,我们会大受裨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和需要,是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强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