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中学干部培训体会与收获(彭春红)
二十中学干部培训体会与收获
彭春红
2012年5月20日
很久以来对学习都非常的渴望,因为角色的转变。从做了二十多年教师到走上教学管理岗位,特别是不再进课堂给学生上课以后,没有了学生,就像是一下失去了血液,也接不到了地气,我痛苦,并经历了痛彻心扉的一个过程,时至今日仍没能完全从“纠结”中走出来。经历了海淀区中学教学主任培训,经历了两次学校安排的管理干部能力提升课程的培训,又经历了十一学校的实地参观,更经历了边干边学的过程,我感到学习帮我解决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2012年1月16日和4月14日,学校组织干部进行了两次管理干部能力提升的学习培训,分别由北京辅仁海源教育科技公司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吴海东老师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杜岗坡老师主讲,课程内容分别是《如何成为优秀的中层》和《改善管理沟通,提高执行力》,两位老师精彩的授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北师大吴教授的课上,我首先学到的就是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在学习中我明白了管理者在管理上要过三关,即目标关、沟通关、执行关。对于管理者角色的层级定位主要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对于上级我们应该是辅佐者,对于同级我们应该是协作者,而对于下级我们则应该是教练。美国最大的调查公司盖洛普公司有一个著名的“盖洛普路径”,即员工是否敬业,决定因素在于“顶头上司”,这使我明白,作为中层的管理干部而言,我们在学校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中层位置——承上启下,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主动脉,打通微循环”。在环境满意度调查中显示,直接上级管理越到位下属的满意度越高。
彼得•德鲁克将管理的核心任务分为五项:组织——选择人;制定目标——要求人;激励与沟通——激励人;培养他人(包括自己)——培养人;衡量——评估人。在学习中我进一步明确了人本管理的核心观念,即人总是长处、弱点是一体的两面,同时存在的。肯定每个人的价值,对个人完全没有“好坏判断”的威胁性。没有绝对理想及标准的管理模式,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责任是让个人的长处能有最大的发挥。在与人进行沟通时,“用别人喜欢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别人”。在学习中,我也第一次知道“人生取向”,即人分为“卓越型”、“行动型”、“理性型”和“和谐型”,并进一步了解了不同类型人的基本价值观、个人目标、基本取向、主要问题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讯息,了解了不同类型人的长处与不足,并明白了在管理中先要了解自我风格与长处、学习长处管理策略,加强对外沟通与管理的水平,学习改善与变革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在管理工作中,不断提高谈话技巧、提高交往能力、与老师们建立起团队合作关系,提高协作关系,提高满意度、提升管理绩效。
可以说,吴海东教授的课让我明确在人本管理过程中,做根本的要做到:识人识己,发现优势。在了解了不同人的不同特点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管理工作。
杜岗坡教授关于管理沟通的课程也使我受益匪浅。从做教师所需的业务能力到做管理所需要的人际沟通能力,杜教授让我们明白了很多。
首先是关于沟通。通过杜教授的讲解,我第一次知道了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即不在于你发出了什么信息,而在于别人接受了多少信息。有效地沟通,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适宜的场合、以得体的方式来表达信息和情感,并被别人正确理解和执行。在交流与管理场合,只有绝妙的信息不够,只有当信息让你的沟通对象作出你期望的反应时才算沟通成功。真正好的沟通不在于你表达的是什么,而在于别人理解的是什么。
回顾我做教学主任以来,与人沟通最多的应该是听课评课了,但最初的听评课效果很不理想。现在回想起来,关于听评课的原则我在最初做教学主任是就从书上看到过,即实事求是的原则、针对性的原则、激励性的原则、差异性的原则和零距离的原则。在听课中我每一次都很认真的进行记录,把老师在上课中出现的精彩之处和问题都一一详细的写在听课本上,在与老师交流之前还要再进行归纳整理,然后依据以上原则与老师进行交流。虽然每次交流后老师们都客客气气,但时间长了我也感觉到老师们有点怕我去听课,我也变得有点怕与老师们评课。究其原因,沟通的方式方法在掌握运用上有所欠缺,特别是听了杜教授的课以后,我更明白了问题所在。我过去评课在实事求是和针对性原则上对自己、对他人都要求太高,激励性尽管有,但是给予不足,在调动积极性上起的作用不够。对比杜教授的讲座内容,我反思在评课中我做的最差的应该是差异性原则,教师的背景很重要,不同老师的评点,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方法都应有所不同。同样倾听,情感不同,接受的信息程度就会有所不同,理解就会有所不同。杜教授讲到“同理心倾听”,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能专心听对方说话,让对方觉得被尊重,在交流过程中,能正确辨识对方的情绪,能正确解读对方说话的含义。杜教授讲到费孝通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与上述讲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讲的就是是包容,是共荣,在同一个环境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自己的亮点和美丽,每个人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美丽的权力,要成人之美,让他得美丽充分展示出来,如果所有的人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每个人都能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活,而且彼此的展示不冲突,天下就和谐了,世界就大同了。这些内容让我在今后的听评课中,要更多的站在不同授课教师的角度,从理解出发,用分析、研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用商讨、平和、关心的来拉近管理者与教师心的距离,让听评课变得更有效。
杜教授的关于如何表达“认可”,也给了我在今后工作上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因能力、意愿的差异,人可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第一种人是有能力、有意愿;第二种人是有能力但意愿不够;第三种人是有意愿但无能力;第四种人是既无意愿有无能力。杜教授教给我们的方式让我在管理工作中很是受益,对待第一种人要认可、理解、倾听;对待第二种人要授权、表达情感与信任;对待第三种人布置、指导工作则要求内容具体,在情感上要给予认可和激励;对待第四种人要传递信息。在与教师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我对老师们的工作状态是很了解的。自从知道了这个知识后,我在实践中小试,效果真的很好。
学习真好。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掌握与运用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过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