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兰考学习焦裕禄精神心得体会(王光照)

发布时间:2015-01-07 | 来源: | 浏览次数:396222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调研指导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

我们虽不是公务员,但作为肩负着培养祖国栋梁重任的人民教师,是有责任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有责任让焦裕禄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于是,在党委的组织下,我们全校党员在跨年度的12.31号和1号踏上兰考这片热土,从展陈的遗物中、从历史的细节中、从教授的讲述中,追觅焦裕禄足迹,寻访焦裕禄精神,感悟他崇高的品格、情操和境界。

两天的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心里装的全是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

从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张教授报告中我们得知

81岁的刘俊生老人谈起焦裕禄,饱含深情:焦书记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在兰考的日子里,焦裕禄想的最多的是老百姓。当时我是县委通讯干事,经常随他一块儿下乡。他的作为,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刘俊生老人讲道,19631月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从开封运送救灾棉衣的汽车刚到县纺织品仓库,焦裕禄就带着救灾的干部来了,和大家一起登记、搬扛。到深夜一点多钟,一万多件救灾棉衣差不多分发完了,只剩下爪营公社的100件棉衣没取走。

这时大伙儿都筋疲力尽了,有人提议第二天再送,但焦裕禄说:我们是很累了,可是这么冷的天,那些等着救灾棉衣的群众更难熬。这批棉衣,必须连夜送到灾民手里。他招呼了几位同志,拉着架子车把棉衣送到了爪营公社。

公社干部看到他们后,吃惊地问:怎么是焦书记拉架子车送棉衣来啦?”焦裕禄说:我怎么不能来?我为什么不能拉架子车?我们不是人民的上司,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

这时,焦裕禄的肝病又发作了,脸上大汗淋漓。公社干部让他到床上躺一会儿,他摆摆手;抱来一捆柴火,想点个火让他暖暖身子,他摇摇头说,现在不是取暖的时候,要赶快把棉衣送到群众手中。他忍着痛,和干部们一起分头把棉衣送给了缺衣的群众。

焦裕禄去世后,每年清明节,红庙镇双杨树村的村民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带着自家地里产的红薯、花生、麦子、水果等去焦裕禄墓前吊唁,几十年来一年不落。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在大事小情上,焦裕禄心里想的都是广大群众,而不是自己。

刘俊生记得,每次他和焦裕禄一起下乡,焦裕禄都让他带上相机,却不让给他照相。这个谜,刘俊生一直猜不透,后来逮着机会问焦裕禄。焦裕禄笑着给他解释:叫你拿着照相机,就是为了多给群众拍些照片。那一次到耿庄,你还记得吗?群众一看要给他们照相,把衣服一脱,挥舞工具,口里喊着使劲儿干哪!给咱照相哩!’你看,给群众照相对他们鼓舞多大呀!”在兰考工作一年多,焦裕禄只留下了四张照片,其中三张还是刘俊生偷偷拍下的。

一个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的人,群众永远把他记在心上。

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焦裕禄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几十年后,他依然活在兰考人民心中。

正对着焦裕禄干部学院大门,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那棵泡桐已长成三人合抱的大树,枝繁叶茂,高耸挺拔。不论刮风下雨,附近朱庄村今年72岁的魏善民大爷每天都会拎上一把大扫帚,清扫这棵焦桐周围的落叶。焦书记和我们在一个锅里吃过饭,红薯面窝窝头加咸菜。焦书记去世后,我父亲先在这里扫,身体不好了,就交给了我,我只要能动弹,就一直扫下去。

为什么焦裕禄墓前至今还有那么多人瞻仰?为什么焦裕禄纪念馆至今还有那么多人参观?这正是由于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人民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新时期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学习他对人民的态度和作为。

焦裕禄已经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但他的精神历久弥新,始终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广大党员永远学习的榜样。

对照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的全是老百姓,我们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同样的道理,心里也要时刻装着学生,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指导。在平时教学中,也要渗透德育教育,弘扬焦裕禄精神,让焦裕禄精神世代相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