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净化——兰考之行(张山元)

发布时间:2015-01-07 | 来源: | 浏览次数:460203

2014年12月31日至2015年月1日,我们二十中学延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一次跨年之旅,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分子来到河南兰考焦裕禄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在短短24小时的行程中,一个响彻神州大地的名字——焦裕禄,一次又一次填满了我的脑海,震撼着我的心灵。3个小时的报告,一个小时的生平事迹介绍,半个小时的焦桐树下,90分钟的“黄河岸边”,40分钟的烈士墓前,以及生平事迹展览,返程途中的焦裕禄电影画面。我和我的同事们被这平凡而伟大的共产党员形象一遍一遍的感动着,震撼着。下面让我再复现几个脑海里的画面:

一、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475天,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赢得了全县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爱戴、尊敬。陪他去医院的县委干部听说他的病不能医治时,放声大哭,跪地求医生无论如何要治好他的病。在他去世后,遗体葬在郑州公墓,兰考干部来郑州开会,会后集体去墓前哭坟,手指深深地抠进坟土中。在他的灵柩移葬在兰考当天,成千上万的兰考的父老乡亲自发送葬,围在灵柩前长跪不起,久久不愿离去。虽然他去世已经50年了,却每天都能看见他的墓前有新送的花圈。老百姓有高兴的事,到他的坟前念叨念叨,有悲伤的事,也到他的坟前哭诉一番。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已经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老百姓的心里,是真正的老百姓的贴心人,老百姓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当成了他们的主心骨,当成了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二、 焦裕禄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找到了风沙、内涝、盐碱“三害”的根源,并且探索出了治理三害的办法。这三害根源的寻找,治理办法的提出是建立在行走80%的村庄,步行上万里路,深入群众访问、观察,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按规律办事,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访问观察调研分析,没有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治理三害就不会成功。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干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讲求科学,追求真理,尊重自然规律的态度。

三、 焦裕禄42岁就离开了为之奋斗的兰考热土,弥留之际留下的遗言竟是,把自己葬在兰考,活着没能治好三害,死了也要看着乡亲们治三害。他在还没到兰考之前就已经得了肝病,但从没有因病耽误他治理三害的宏伟大业,有时肝病发作时,痛的他在视察沙丘的路上跌倒滚下,疼的他随手抓起身边的各种物件如杯盖、笔头、笤帚顶住肝部来缓解疼痛,长时间硬是将办公室的藤椅顶出个洞。肝病在发作时异常的疼痛,但他从不叫喊,怕影响其他病人休息,在医院治疗时,得知此病不能治好时,即使疼的他大汗淋漓,仍拒绝打针服药,而是要医生把药省下来给其他的人用。这是什么精神?这样的意志品质一般人能有吗?

四、 焦裕禄身为县委书记,从未以领导干部自居,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贫苦老百姓用讨饭讨来的百家饭给他煮着吃,他仍能吃的下去,老百姓心疼的大哭,他却反过来安慰人家。他的大儿子看一场戏没有买票,他不仅批评教育儿子补上票,还专门制定了“领导干部十不准”,其中就包括不准无票看戏。这“领导干部十不准”和现在中央制定的“八项规定”何其相似!风雪飘飘的寒冷天,他的身影出现在拥挤的火车站外出讨饭的人群中,雷雨交加的大雨天,他的身影出现在带领群众查看洪水走向的田野里。

我在思考:为官者应是啥样?什么样的官才能真正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时刻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时刻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干部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和爱戴,活着能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拥护,死了能赢得老百姓的真心悼念。中国有一句古语:一民之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之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或罪,曰此我陷之也。干部就应该有责任,有担当,看到老百姓吃苦受难,心里有自责意识,有比老百姓还耐受的感觉。心中时刻装着百姓,深入群众而不脱离群众,为群众服务而不与群众争利,解民于水火,救民于危难,自然会得到百姓的用户和爱戴。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今天,在全党上下深化反腐倡廉,打老虎拍苍蝇的今天,走进兰考再次亲身感受当年焦裕禄奋斗的地方,重读复现焦裕禄为民服务的名言,倾听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心情难以平静,久久不能忘怀。兰考之行真是一次净化心灵的过程,意义深远。

上世纪九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有一首词: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魂飞万里,盼归来, 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我没有习总书记的文采,但有系总书记的切身感受。借用总书记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再次表达我对先辈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