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触动——观焦裕禄有感(刘稳)
2015年1月1日,太阳还没有睁开它那惺忪的睡眼,我们就已经坐上了开往兰考的汽车,一路上看着窗外慢慢地变亮、再变亮,当旭日完全从东方升起时,我们来到了焦裕禄奋斗的地方,这个看上去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地方,新的一年,从净化心灵开始,2015年的第一天是红色的。
焦裕禄,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第一次接触他是在小学的课本里。那个时候的我只知道他是一个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人,别的并无太多感受。心里对他的敬佩只是那么一点点,也只停留在小学的记忆里,一停就是这么十几年。
今天,当我真正踏上兰考这片土地,真正走进焦裕禄的在兰考的475天,我才知道,为什么他能在小学课本里住那么久,他能在兰考人的心里住那么久,一住便是半个世纪。
坐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报告厅里,听着老师把焦裕禄的事迹向我们娓娓道来,我的双眼慢慢的湿润,然后就再也控着不住,泪,就这样涌了出来,像开了闸的水,无法停歇。我想,对于兰考这片土地,焦裕禄是爱的,不然他也不会在这扎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没有焦裕禄时的兰考,民不聊生。风沙、内涝、盐碱,这三大灾害笼罩着这片并不广阔的土地。一首打油诗,写出了当时的景象:“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逃荒去,卖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外出讨饭,是这里人民别无选择的出路。一去便是个把月,讨来的饭发霉了,就将发霉的地方刮掉,然后晒成干,再装在袋里,背回家,因为家里几口人等着用这“百家饭”维持生计。这个景象,对于现在的我们是很难想象,但是当听到老师那沉重的声音,那简单却又不缺乏力量的描述时,在我的眼前就好像出现了这样一个个凄凉的画面。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信念。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穷到吃草根、扒树皮、外出讨饭的地方。没有一个人愿意到这里当书记,没有一个人愿意带着这里的人民走出贫穷。我想,这是人之常情,如此贫困,又被灾害缠身的地方,谁愿靠近?但是,他,出现在了这里。焦裕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优秀共产党员。
当他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没有群众的欢呼,没有手捧鲜花的迎接,有的只是一群孩子围上来抢馒头。这就是他到这里唯一的“礼遇”。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这里,从那一天起,他的生命就与这片土地深深的联系在一起。
从他上任开始,群众成了他的亲人,每天,他要做的就是走到各个大队去,走到那一片沙丘中去,询问、思考、实践。在他的带领下,这里的人们开始拿起手中的工具对抗三大灾害。他会在田间地头和百姓一起抡圆膀子干活,他会在大雪天为需要帮助的百姓送关心,他会用各种工具抵住自己疼痛难耐的肝脏继续工作。这就是他,兰考人民的儿子,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赢得了这里所有人的信任和爱戴。百姓信他,愿意和他一起治理兰考。百姓爱他,愿意听他指挥共度难关。他带领大家种植泡桐防风沙,翻於压碱改变土质,利用各种方法解决兰考地区的三大灾害。当百姓把一碗“百家饭”端给他时,他哭了,一个从没有被困难打倒过的硬汉哭了,他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饭。百姓也哭了,他们为能遇到这样一位好书记而开心,也为没有好的饭菜犒劳他而伤心。由于工作上的任务太重,时间太紧,他没有时间去医院,肝脏的疼痛越演越烈,几度晕倒,在所有人都劝他去看看时,他却笑着打趣道:“我这是慢性病,得慢慢治,不能急。”这一慢就晚了一年半,当肝脏疼的直不起腰时,他才在妻子的搀扶下坐上了去往医院的火车。当他的助理听到肝癌晚期扩散的结论时,哭着跪倒在医生面前,求医生救救他。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戴,让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为了自己甘愿跪倒哀求?他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但是心里却时刻记着兰考,他特意让妻子拿来兰考当年收获的小麦看看,才了却一番心愿。就是因为这样的亲民,这样的不怕困难,这样的充满激情,焦裕禄在兰考这片土地上做出了一番成就,造福了一方人民,也永远的离开大家。
当他的遗体如愿的回到兰考时,这里的百姓将火车站围得水泄不通,一步一叩首,哭声。哀鸣声响彻天际。这到底是怎样一种不舍,让这里的百姓如此期盼他的到来。这到底是怎样一种伤痛,让这里的百姓为他几尽哭到晕倒。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愫,让他被这里的百姓深深铭记。
焦裕禄之于你我,也不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有伤痛,有生老病死,有妻儿老小。但是他又是那样的与众不同,他将自己的生命植根于自己的事业上,他将自己的价值体现在造福一方百姓中。今天,习主席再次提出:要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我想这是时代的呼吁,这是我们当今社会缺少的一种价值观。身处新世纪、新时代,也许我们并不能遇到焦裕禄这样的艰难苦境,但是在我们现有的岗位上如何做出我们的一番成就和价值才是当今党员该去思考的。此次兰考之行,让我走进了一位榜样的世界,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我会把内心中的触动带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