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明方向,探究思考展风采——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中部开展第五届教学研讨月高中物理教研室展示活动

发布时间:2022-10-20 | 来源:高中部 | 浏览次数:11209

2022年10月20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中部开展主题为“目标引领,问题驱动,应用迁移,评价反馈”教学策略指导下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研展示活动,本活动是学校第五届教学研讨月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由物理教研室主任张晓老师主持,参加本次教研交流展示活动的有高中物理教研室教师和高中部其他学科教师。张万祥副校长、陈平主任、周阳玢副主任、王瑞群副主任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海淀区名师工作站主任、海淀区物理教研员苏明义老师莅临本次教研活动并进行点评与指导。



活动主要通过各备课组课例研讨,以教研交流研讨的形式,寻找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探究“目标引领、问题驱动、应用迁移、评价反馈” 教学策略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实施。

活动伊始,张万祥副校长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指导思想,希望全体教师借此机会交流学习,提升教学能力,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首先,物理教研室主任张晓老师基于“目标引领、问题驱动、应用迁移、评价反馈”教学策略指导,提出教物理首先要懂物理,从物理组前期研究成果、后期需思考实践的问题、学业质量标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学习评价四个方面宏观介绍了高中物理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总体思路与要求。

 

接着,高一物理备课组组长朱宁宁老师以“匀变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两个实践展示为例阐述了“目标引领、问题驱动、应用迁移、评价反馈”教学策略在高一物理课堂上的探索与实践。朱老师提出,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习目标的设计和评价检测,设计型课堂的灵魂在于目标任务的引领,带领学生经历思维发散到收敛的过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评价内容与学习结果的一致性。


高二物理备课组的刘慧琰老师以人教版物理必修三《电路中的能量变化》为例,依托“目标引领、问题驱动、应用迁移、评价反馈”的教学方式,从目标分解、生活实例、实验设计和随堂反馈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随后,高三备课组长王玉春老师基于“目标引领、问题驱动、先做后讲、提升能力”的教学策略对高三物理课堂进行实践探索。王老师首先对先做后讲教学策略进行解读,接着以“功能关系”为例详细讲述了如何先做后讲,做到教学评的一致性。


接下来,物理组老师围绕课时活动进行讨论,张雨硕老师提出设计性教学中学生思维过于发散,任务设计如何聚焦于课堂?对此,王玉春老师提出设计型课堂重点在于任务要具体、提前准备资源支持和实验器材、设置提示性问题帮助学生思维收敛。党欢欢老师提出抽象概念如何落实到实际问题解决?朱宁宁老师认为抽象概念的建立要抓住本质,从实际问题入手,带领学生经历概念建立的过程。最后,张晓老师总结道:一节好课中任务制定和分解是核心,规范评价是关键。



随后,苏明义老师对本次活动的组织和研讨内容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经过这样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高中物理教研室老师对“目标引领、问题驱动、应用迁移、评价反馈”这一教学策略的深入理解。另外,苏老师鼓励老师们积极交流听课、参与项目承担课题,从教育角度定目标、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建构新知、从解决问题中应用迁移、从学生发展中反馈评价,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张万祥副校长向物理教研室老师提出建议,要将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落实新高考改革下立德树人精神,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更优秀的孩子!

本次活动是高中部第五届教学研讨月展示交流活动之一,未来,高中部还会继续开展后续相关交流研讨活动。

 


 


撰稿:党欢欢

摄像:李立宁

审稿:张万祥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杨柳依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