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首钢百年发展历史,探秘首钢产业转型升级——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一年级开展社会实践地理课程

发布时间:2023-05-05 | 来源:高一年级 | 浏览次数:18156

人间四月芳菲始,4月28日,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高一年级同学们开启了一段难忘的春日首钢研学之旅,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秀池、三高炉→群明湖、空中步道、首钢滑雪大跳台、冷却塔→中国首家“零碳餐厅”等定向打卡点,从室外到室内,走进首钢百年发展历史,在工业遗址中探索首钢产业转型升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同学们的精彩体验吧。

第一站:三高炉、秀池

一下车同学们就来到了首钢的地标性建筑——三高炉,感慨于眼前工业风建筑如此壮观的同时,同学们开始好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高炉在钢铁冶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等等,作为首钢炼铁发展史上的功勋高炉,三高炉见证了北京乃至全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如今三高炉已华丽转身为高端秀场和展览中心,成为全球首个举办个性发布会场地的炼铁高炉;位于一层的全民畅读艺术书店内部保留了原有的钢架结构,集阅读、文创、咖啡厅等于一体。同学们对此又产生了新的疑问“工业遗存何以变身文化空间呢?工业风和艺术文化如何实现完美融合?依托于原有场地和建筑肌理,三高炉实现了由钢铁工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业和文化,看似关联度不高,但是经过创意的改造,变得既沧桑又时尚,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突。

第二站:群明湖、空中步道、首钢滑雪大跳台

登上空中步道,映入眼帘的便是广阔的群明湖,造型奇特的滑雪大跳台。群明湖原是属人工湖,为炼钢冷却循环水所需开挖,现在的群明湖由牌楼、甬道、长廊、观景楼、石拱桥等景点构成,是展现首钢节能环保与园林绿化有机融合的一处胜景。在这里,同学们时而沿湖漫步、时而驻足拍照留念,时而思索时而探讨,远望湖畔挺立的四座冷却塔,在烟雾缭绕工业繁荣的钢铁时代,它们发挥着什么作用,又是如何与群明湖共生共存的?冷却塔曾是首钢发电厂工艺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主要功能是完成热水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降低循环水的温度,为电厂发电提供足够的冷却水。

向群明湖西侧看去映入眼帘的形似敦煌壁画飞天仙女身上披帛的建筑和群明湖倒映生辉,这是北京冬奥会在北京城区内唯一一个雪上项目的比赛场地首钢滑雪大跳台。在北京冬奥会期间,这里曾产生四枚金牌!同学们不禁开始探讨滑雪大跳台建造过程中体现的力学原理。

第三站:中国首家“零碳餐厅“——麦当劳

临近中午,饥肠辘辘的同学们飞奔到麦当劳,满足裹腹之欲的同时,大家跃跃欲试骑单车为自己的手机充电,这是麦当劳推出的环保充电单车;同时,餐厅中各种绿色装置十分引人注意,用海洋塑料回收的餐椅、免吸管饮料杯和可降解塑料饮料袋等“绿色包装”、墙上随处可见的绿色标语都彰显了中国首家“零碳餐厅”在实现“零碳”上的巨大决心。

第四站:厂东门广场

顺着群明湖大街继续往南走,同学们就抵达了新建首钢厂东门广场。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多次修缮和改造的厂东门,寄托着首钢人热爱首钢、建设首钢、祝福首钢的无限深情。同学们在红墙绿瓦间也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的研学之旅在这里也就趋近尾声了。

不可否认,很多工业遗存厂房老旧、墙体斑驳、机器生锈,像是城市的“伤疤”。但是今天,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工业遗存的价值;工业遗产如何通过保护再利用延续生命、焕发新生机,如何更好地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推动城市复兴,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首钢园区的新生,不仅是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更为老工业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撰稿:杨水淼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杨柳依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