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榜样学习,做最好的自己——2017年春季开学第一课
向榜样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2017年春季开学第一课 陈恒华 校长
度过了热闹的春节、快乐的寒假,今天我们回到了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我相信,寒假中每一个人都有不少的见闻和收获,或是阅读了一本有趣的书,或是练就了一项新技能,或是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旅行。春节期间,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第2届中国诗词大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媒体热捧,许多人的微信被诗词歌赋刷屏,这充分显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人的诗意情怀。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文化的精华,或是千锤百炼,或是妙手偶得,能给我们创造美妙的意境和愉悦感受,这正是中华经典文化所特有的属性。伴随节目的播出,一位位诗词达人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一个个与古诗词结缘的故事令人动容。如小时候家庭贫困偷书看,长大后成为了《诗刊》编辑的彭敏,身患癌症依然热爱诗词的农民白茹云,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伟大力量。凭借精彩的表现,一位中学生脱颖而出,最终夺冠。武亦姝同学,上海人,16岁,高一学生,学习之余背诵了两千多首诗词。正因如此,在飞花令的对决中,她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所以大家给她这样一个评价---她几乎让人感受到了所谓“古代才女”的一份极致。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这样评价她:“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她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武亦姝的老师把她的成功概括为八个字,“真心喜欢,主动积累”,譬如她平时随身携带一本苏轼的诗集,主动为同学讲解《浮生六记》,每周至少读一本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等等。
作为一名中学生,武亦姝同样要面对高考,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然而她不仅仅满足于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当一个学霸,在学习好的同时,她还在追寻自己喜欢的知识和学问,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同学们除了对她钦佩、羡慕之外,更应该从她身上获得启发。
首先,应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去学习,去认识世界,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倘若学生只是以将来是否有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知识,他就会没有激情、计较个人利益、动机不纯,甚至情操低下”。因而,一个人应该从小就开始不断地唤醒和弘扬自己的天性中蕴藏的探索的冲动、对未知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对学习的终身热爱。这应成为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品质,更是未来优秀人才的基本素养。
其次,在学习上要全面发展、学有所长。21世纪人才标准特别强调,除了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人品以外,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要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北京市制定的新的课程方案和新的中考、高考制度都不再分文理科或主副科,强调全面发展;增加了考试内容和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强调特长发展、个性发展。因此,每个同学都要树立自主发展的意识,认真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深入掌握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全面认识自我,发现和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潜质,从而确立升学目标和发展方向;要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尽早地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结合兴趣和志向,积极地思考和规划未来想从事的职业领域。同时,还应该主动地了解社会,把自己的梦想追求同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要树立有系统积累的学习意识。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渐内化的过程。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生态之中,必须通过学习者的改造、扬弃、整合、升华才能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和素养。心浮气躁,希望学习立竿见影,不可能获得真学识。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执着的心绪对待学习,刻苦勤奋,持之以恒。心理学家韦尔伯把真正的学习定义为“思想与理解向深层次结构的转化”。当学习的突破发生时,自然就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境界,这就是学习的快乐,刻苦的回报。
另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学科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科实践活动既是对学习成果的固化,也能够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同学们沟通表达、合作分享、灵活应变、创新思辨的能力,造就一个阳光自信的自己。
聪明的学习者总是善于学习他人的优点,从榜样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励自己追求卓越。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要向学养深厚的人看齐,这是人类文明连绵不绝的源泉,这也应当成为二十中校风的重要特征。
老师们,同学们,冬季的寒意虽未完全褪去,春天已带着希望和憧憬向我们走来,让我们珍惜这美好时光,用乐观向上的精神投入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用勤奋和执着去追求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