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心”动力,GO!

发布时间:2025-02-14 | 来源:学校心理教研室,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 浏览次数:2550

寒假的时光悄然溜走,带着满满的回忆与成长,我们即将迎来充满希望的新学期。无论是沉浸在书海中的充实,还是奔赴远方的探索,亦或是陪伴家人的温馨,这些经历都为新学期注入了满满的能量。现在,让我们一起用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为新学期做好准备,开启元气满满的新征程!

一、学生篇:活力启航,拥抱新学期

(一)调整作息,活力满满

假期的生活节奏与学校截然不同,为了让身体和大脑迅速进入状态,我们需要提前调整生物钟。从现在开始,每天比前一天早睡早起30分钟,循序渐进地回归学校作息。同时,调整三餐时间,让身体逐渐适应规律的饮食节奏。这样,开学时你就能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学期啦!

(二)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新学期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机遇。面对新学期,你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期待和计划,也可能有一些小小的担心。其实,这些感受都很正常,它们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你可以尝试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新学期,我可以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我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进步!”同时,把你的期待和计划写下来,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背诵10个单词,或者每周读一本课外书。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让成就感成为你前进的动力。

(三)设定目标,保持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标和计划能让我们更有方向感和期待。首先,回顾上学期的表现,全面分析自己的学习成绩、时间管理和生活习惯等,找出优势与不足。接着,运用SMART原则设定目标: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相关(Relevant)、有时限(Time-bound)。比如,目标可以是“每天背诵10个英语单词,每周阅读一本课外书”。设定好目标后,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并在完成小目标后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看一场喜欢的电影、吃一顿美味的零食。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计划,保持耐心,坚持到底!

二、家长篇:携手助力,温暖启程

(一)积极暗示,蓄航储能

心理暗示是调整心态的法宝。当孩子对新学期感到期待时,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新学期,我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啦!”“新学期,我可以上我最爱的某门课啦!”“新学期,我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内容啦!”此外,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做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在实践中肯定和鼓励孩子,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和掌控感。

(二)有序调整,平稳过渡

家长可以采用渐进式的方法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和学习计划。作息调整方面,提前几天引导孩子早睡早起,循序渐进地回归上学的作息规律。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家长可以先和孩子进行讨论,制定具体计划,比如每天缩短手机使用时间、设定明确的使用时段等,逐步引导孩子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接纳情绪,用心陪伴

开学初,孩子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比如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家长要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们:“所有的情绪反应都是正常和暂时的,我们一起努力,很快就会好起来。”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可以和他们一起试试“SWTC”法:S → STOP“停”→ 中断负向思维的扩展;W → WRITE“写” → 勇敢表达负面情绪;T → THINK“思”→ 开启理智积极思考;C → CHANGE“换”→ 换一种思路思考。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学期。

三、教师篇:焕新出发,迎接挑战

寒假的休整已经结束,新学期的工作即将开启。面对新学期的种种任务,或许你会感到一丝压力。不妨给自己准备一份开学礼物,比如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一盆漂亮的绿植,或者一个舒适的靠垫,让办公室焕然一新。也可以穿上运动鞋,去操场跑跑步、打打球,让身体在运动中焕发活力,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相信经过寒假的休整与充电,大家已经满载能量,蓄势待发!

新学期,就像一场新的冒险,充满了未知与惊喜。让我们带着这份能量补给,用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学期的到来。就像哪吒电影里说的那样:“我命由我不由天!”让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用努力和坚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开启元气满满的新学期!

 

欢迎您通过以下任意一种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一直都在!

①: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根据提示自行预约

②:通过班主任或心理老师预约

③:心理邮箱:ershixinli2020@163.com

 

您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取更多资源支持:

市区心理热线:

(1)海淀区中小学心理热线:62576206(工作日9:00-17:00);

(2)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010-12355-3 (周一到周日9:00-17:00)。

市区在线辅导:

(1)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德育网(http://moral.bjedu.cn),点击“师生心理咨询”栏目;

(2)“首都职工心理发展”预约线上和线下辅导(面向教师)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