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最可爱的人】红烛春晖,教育于微——致敬吴雅萍老师

发布时间:2023-12-29 | 来源:高三年级党支部 | 浏览次数:16801

清晨,天蒙蒙亮,走进教室,时常能看到一位伛偻着身子给学生讲题的老师;一天结束后,大家都匆匆离开工位,卸下一天的繁忙工作,这时又总能看到一位“驻守”的人民教师伏案工作,偶尔身边还站着几位上晚自习问问题的学生,这位温暖敬业的人民教师就是高三党支部数学学科吴雅萍老师,我们身边的好党员、好榜样。

数学课堂之上,你能看到每一个支棱的小脑袋,目光聚精会神地看着讲台上神采奕奕的吴老师,大家生怕错过一点一滴的知识,哪怕有哪个同学犯困,也会乖乖地站在教室后面,不然就会被吴老师一遍一遍地亲自“问候”,直到头脑清醒。长此以往,大家都达成共识,数学课就是不可怠慢的“养分”课。白天,人来人往中,总能捕捉到吴老师的身影,不是给学生讲题,就是在和课代表叮嘱作业要求,要不就是和某个不在状态的学生谈心,要不就是在黑板上提醒个别掉队的同学提交作业任务……

有一段时期,吴老师的脚崴了,但为了不耽误上课,吴老师“身残志坚”,一天课都没有耽误,第二天无法走路,硬是坐着轮椅来了。于是,校园里,多了一抹独特的风景。后来,吴老师拄着拐杖,走路极慢,为了不麻烦别人,她每天更早来到教室,提前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到的资料。看在眼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大家慢慢习惯了拄着双拐的吴老师,仿佛跟大家没什么不一样,因为一切都没有影响。但背后的辛苦可能只有经历的人才会懂。再后来,在大家的见证下,吴老师慢慢地摆脱了双拐、单拐,开始重新走路了,楼道里、教室里、办公室里,吴老师的身影仿佛更加伟岸、更加温暖了。

组建班级之初,虽不是班主任,但吴老师的细致完全不亚于一位班主任。她会把想给学生说的话一字一句打出来,印发给每一个同学,打开精心准备的课件,思维清晰地,发自肺腑地叮嘱、启发。“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得更多”“贪睡和不守时,都将成为你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失败只有一种,叫半途而废”…… 话语朴素而真诚,说进了每一个对新学期满怀期待的学生的心坎里。在高三入境班会上,吴老师带着她新学习到的生物学概念“多巴胺”“内啡肽”给学生新一轮的教育洗礼。她说消费、刷短视频这些短暂的快乐带来的是多巴胺,并不能持久,而付出型活动,如运动、学习等当下觉得很无聊很困难的事情,一旦坚持下来,就会给人带来长期的满足感,这就是内啡肽。我们应该追求内啡肽,而不是多巴胺。学生们听得入了迷,选生物的同学更是频频点头,表示认同。疫情期间,吴老师变得更加忙碌了。早早地进入会议室,催促大家提前做好准备,提醒几个溜号“惯犯”。没有了粉笔和黑板的便捷,吴老师开始琢磨时下流行的线上软件、小程序,为的是不影响课堂效果。结果,更加细致生动的课件,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课下催交作业是一件难事,秉持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吴老师经常反复联系班主任和家长,确保暂时“失联”的学生及时拿到学习资料、及时完成作业,一段段细致入微的文字,一串串语重心长的叮嘱,收到短信的那一刻,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被感动吧!坚持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吴老师不辞辛苦地一一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实际地帮助学生解决当下棘手的问题。为了鼓励被感染的同学的信心和斗志,吴老师多次编写暖心真挚的话语“特别拥抱、特别表扬生病还坚持上数学课的同学”“特殊时期,请孩子们和各位家长做好防护,避免扎堆生病”“不焦虑,放松心情好得快”……在网络的那一头,孩子们备受鼓舞,内心积攒着力量,越挫越勇,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吧!

在感谢师恩主题班会上,同学们纷纷表达了对吴老师的感谢之情。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感谢您对我们一直以来的细心教导。三尺讲台,不知您挥洒了多少汗水,您让谆谆教诲变得具象化,您对每个人耐心的引导,大考之后肯定的鼓励以及为我们指明前行方向的信件,都让我们对高三的目标充满信心。两年时间很短,如蜉蝣寄予朝暮;回忆很长,惊鸿间三生不忘。现在的每一天,每一个平凡的日常,吴老师依旧在践行着心里的教育信念,耳边时不时传来“宝贝儿,下次一定行”“我说完了,我说清楚了没”“抱歉,占用大家几分钟时间,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道题”……

感动的事迹数不胜数,而今,在每一个吴老师教过的学生心中,都被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吴老师为“吴妈”,这个称呼恰如其分、实至名归,这是来自学生最高级的默许和赞誉。作为吴老师的学生,是一件无比幸福和幸运的事。能与吴老师共事,同事们也感到莫大的光荣和自豪。

“鸦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德”,可吴老师却从不索取,付出的一切只为了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也对得起自己的执教的初心和良心。老师,在懵懂无知的心灵里注入知识的源泉;像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幼小的心灵;在迷茫的人生道路上,点亮最亮的一盏灯。这,说的就是吴老师吧!

 


编辑:程磊,邢小晨

审核:吴刚,檀玉婷

总编:孙玉柱